15位著名的发展心理学家及其理论
我们如何理解从婴儿期到老年的人的成长和发展?在发展心理学的核心,这些著名的理论塑造并激励了许多人追求他们的研究,以解释个体如何在成长过程中逐渐感知世界和自身。
领域中最受欢迎的发展理论来自以下研究者:
-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1856年5月6日 - 1939年9月23日)
心理性发展五个阶段 -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 (1870年2月7日 - 1937年5月28日)
个体心理学、人格与自卑感 - 阿诺德·盖塞尔 (1880年6月21日 - 1961年5月21日)
儿童发展的成熟理论 - 让·皮亚杰 (1896年8月9日 - 1980年9月16日)
四个认知发展阶段 - 列夫·维果茨基 (1896年11月17日 - 1934年6月11日)
认知发展的社会文化理论 - 埃里克·埃里克森 (1902年6月15日 - 1994年5月12日)
心理社会发展阶段 - B.F.斯金纳 (1904年3月20日 - 1990年8月18日)
行为发展与语言行为 - 哈里·哈洛 (1905年10月31日 - 1981年12月6日)
母子依恋理论 - 约翰·博尔比 (1907年2月26日 - 1990年9月2日)
依恋理论 - 亚伯拉罕·马斯洛 (1908年4月1日 - 1970年6月8日)
需求层次理论 - 玛丽·阿因斯沃斯 (1913年12月1日 - 1999年3月21日)
母婴依恋理论 - 尤里·布朗芬布伦纳 (1917年4月29日 - 2005年9月25日)
生态系统理论 - 阿尔伯特·班杜拉 (1925年12月4日 - 2021年7月26日)
心理社会理论 - 劳伦斯·科尔伯格 (1927年10月25日 - 1987年1月19日)
道德发展的六个阶段 - 保罗·巴尔特斯 (1939年6月18日 - 2006年11月7日)
终身发展理论
让我们来看看这些研究者为理解人类发展而投入时间和精力所致的主要思想:
1. 弗洛伊德的心理性发展五个阶段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精神分析之父,也对发展心理学作出了许多贡献。他最著名的是关于心理性发展的五个阶段的理论,在这一理论中,他提出儿童在从童年到成年的过程中经历五个心理性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自身的能量,与身体的不同部分相关。这些阶段为:口腔期、肛门期、阳物期、潜伏期和生殖期。
弗洛伊德还提出人格是通过心智的相互作用来发展的,即:本我、自我和超我。基于这三部分心智相互作用或冲突的方式,人类行为和个体人格反过来受到影响 (Austrian, 2008).
尽管弗洛伊德在精神分析领域有很大影响力,但他的关于发展心理学的假设没有经过严格的实验方法,因为他的研究主要基于观察。
2. 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人格与自卑感理论
受到精神分析影响,阿德勒对个体感兴趣,并发展了他的“个体心理学”理论。根据阿德勒的说法,有四种人格类型可以描述一个人的生活:
- 社会有用型: 指那些健康的个体,他们有强大的但不压倒性的能量,并表现出社会兴趣,因为他们可以在不被压倒的情况下给予他人。
- 支配型: 主要特征是更有可能在他人面前表现出支配和攻击性,并拥有强烈的能量。
- 获取/依赖型: 指那些敏感的个体,通常在他们周围形成保护的外壳,依赖他人的能量和努力来度过挑战。
- 逃避型: 描述的是低能量个体,他们向内转,避免生活中的挑战,因为他们退缩得很深。
在发展方面,阿德勒认为每个人都存在自卑感,并且我们从儿童时期开始努力获取优越感。他的理论建议受到鼓励的个体会按相应方式行动,而受到挫败的个体则更可能表现出有害行为,例如退缩或顺从。因此,人类本性倾向于以适当的方式进行沟通,并获得尊重,以成为乐观和满足的个体。基于这个理念,阿德勒理论的支持者认为‘一个行为失常的孩子是一个受到打击的孩子’ (Saracho & Evans, 2021).
3. 阿诺德·盖塞尔的儿童发展成熟理论
美国临床心理学家阿诺德·盖塞尔,同时也是耶鲁大学的教育工作者和儿科医生,曾对通过神经行为发展视角下的发展模式感兴趣。虽然盖塞尔认为基因和环境共同影响儿童的成长,但他主要关注内在因素怎样影响生理发展,例如神经系统的生长,以及这如何导致他们心智和行为的后续变化 (Michel & Moore, 1995).
盖塞尔认为儿童通过可预测的阶段序列发展,但以他们自己的速度进行,他将成长理论化为一个循环螺旋,在六个明确定义的阶段之间移动。一个周期包含以下部分,旨在解决:平滑、崩溃、排序、内向化、扩展及神经症。
此外,盖塞尔为四个主要发展领域建立了规范趋势:
- 动作
- 认知(适应性)
- 语言
- 个人-社会行为
盖塞尔的研究至今仍被心理学家和儿科医生使用作为指导。
Labvanced是什么?
Labvanced是一个强大的平台,专为使用先进功能(如经过同行评审的眼动追踪和通过网络及本地桌面/移动应用程序支持多用户研究)进行行为和认知实验及心理研究而设计。
4. 让·皮亚杰的四个认知发展阶段
许多人同意皮亚杰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发展心理学家之一。他在发展心理学领域的工作和研究范围非常广泛,以至于很难选择一个特定的主题来关注,他所开发的实验研究方法以及解释儿童发展过程的方式都是如此。
皮亚杰的一个最著名的贡献是他的四个发展阶段,这些阶段是基于认识论和生物学的:
- 感知运动阶段(0-2岁)
- 前运算阶段(2-7岁)
- 具体运算阶段(7-11岁)
- 形式运算阶段(11至16岁及以后的发展)
这些阶段进一步划分为子阶段,进一步解释认知如何发展。例如,12到18个月大的婴儿在感知运动阶段首次表现出好奇心和新奇感,而新生儿开始以有意图的方式行动,或者玩耍有助于婴儿的模式化发展 (Bhagat, Haque, & Jaalam, 2018).
至今,皮亚杰的理论被用于制定教育计划和课程。 全球教育体系使用他的理论来确定儿童的能力以及根据他们的发展阶段可理解的内容,并随之制定课程计划 (Zhan et al., 2022).
5. 列夫·维果茨基的认知发展社会文化理论
维果茨基强调社会过程对更复杂的认知和心理功能发展的重要性。他的社会文化理论基于四个“遗传领域”,可以用来调查更高层次的认知过程 (Marginson & Dang, 2017):
- 系谱领域: 与人类经历自然进化所形成的过程有关。
- 文化历史领域: 指人类的社会活动及其对认知发展的影响。
- 个体发展领域: 捕捉与个人一生相关的认知能力。
- 微生物领域: 指个体所经历的即时事件。
在他的理论中,维果茨基提出的最常见的构想是近期发展区(ZPD),它指的是儿童能够在没有帮助的情况下完成的目标与通过更有能力的人(如成人)指导所能做到的目标之间的距离。
现今的教育体系仍在使用维果茨基的理论,特别是他提出的通过符号和工具中介的发展的理论和ZPD,通过设计略高于儿童能力的任务,并引导他们完成这些任务。此外,二外教育教室也通常使用他的理论 (Daneshfar & Moharami, 2018).
6. 埃里克·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八个阶段
埃里克·埃里克森在心理学领域的贡献是巨大的。他是一位耶鲁大学讲师,同时也从事精神分析,这也许是他创造“身份危机”一词的原因,因为这是他的工作和对自我的研究所导致的 (Erikson, 1956).
通过他的工作,埃里克森展示了个体如何努力融入社会的框架 (Douvan, 1997).。以下是埃里克森的八个阶段,在每个阶段,埃里克森建议一个“美德”(下划线部分)或可以在该阶段获得的“力量”:
- 希望: 信任 vs. 不信任 (0-2岁): 婴儿必须满足基本需求。
- 意志: 自主性 vs. 羞耻/怀疑 (2-4岁): 婴儿学习控制周围环境。
- 目标: 主动性 vs. 罪恶感 (4-5岁): 幼儿开始独立完成任务。
- 能力: 努力 vs. 自卑感 (5-12岁): 孩子不断承担和完成更具挑战性的任务,建立自我价值、熟练度和支持系统。
- 忠诚: 身份 vs. 角色混淆 (青少年, 13-19岁): 在青少年时期,掌握及完成复杂任务的重要性继续存在,同样支持系统的作用在孩子发展自我感时也显得重要。
- 爱: 亲密 vs. 孤立 (早期及新兴成年, 20-40岁): 进入成年意味着创造和培养关系,学习脆弱性,以及与值得信赖的人建立联系。
- 关怀: 生产性 vs. 停滞 (成年的, 40-65岁): 在这一点上,人们学会关心他人,无需回报,从而创造出意义感和目的感。
- 智慧: 自我完整性 vs. 绝望 (成熟): 在最后这一阶段,个体学习接受自己的死亡并反思自己的生活是否充实。
7. B.F.斯金纳关于行为发展与语言行为的理论
作为行为心理学的杰出人物,斯金纳以开发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而闻名,他的理论也被应用于解释儿童如何发展、学习和获得新技能 (Schlinger, 2021)。例如,为了让儿童掌握复杂的任务,最佳方法是定义目标行为,并将其分解为简单、可实现的组成部分。当执行这些步骤时,正确的行为会被强化,并在过程中纠正其他步骤。然后,当技能或行为掌握后,偶尔的强化确保行为得以维持。
有趣的事实: 斯金纳被美国心理学会评选为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心理学家 (Haggbloom et al., 2002),排名第一,超过了让·皮亚杰(第二),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第三)和阿尔伯特·班杜拉(第四)。
在职业生涯的后期,斯金纳还对语言习得进行了理论化,并分析了语言行为。斯金纳对语言分析的处理将他的教学程序理论运用于语言中,成为塑造交流的重要工具,例如塑造、淡化、提示和链条 (Sundberg & Michael, 2001).
斯金纳的发现通过引入奖励和惩罚来塑造行为影响了教育系统,这最终导致教师在课堂上使用奖励和惩罚。此外,他在重要刺激对训练的影响方面的研究,为学习过程和环境提供了许多有用的见解。
8. 哈洛的母子依恋理论
哈里·哈洛进行了著名(但有争议)的实验,展示了猕猴如何形成依恋,最终提供了关于母子依恋对健康发展的重要性的见解。 左: 婴儿猕猴更倾向于与毛绒替代母亲在一起。
右: 婴儿猴子与毛绒母亲的特写。
实验设置涉及两位替代母亲,一位由铁丝制成,另一位由毛绒制成。铁丝母亲提供食物,但毛绒母亲则温暖。婴儿猕猴几乎所有时间都与毛绒母亲在一起,只有在需要进食时才会去铁丝母亲那里吃东西,然后再回到毛绒母亲那里取暖。哈洛进一步显示,婴儿猴子会认出毛绒母亲的脸,并更倾向于选择她而不是其他选择。
在职业生涯的后期,哈洛研究了孤立,长时间(数月到数年)使猕猴处于部分孤立或完全孤立状态。在孤立的猴子中观察到的令人不安的行为影响与“住院效应”现象相关,后者指没有养育角色的孤儿往往更为烦扰和具有攻击性。哈洛假设猕猴在依恋方面的实验解释了住院效应,并展示了护理对健康的认知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性 (Harlow, Dodsworth, & Harlow,1965).
哈洛的工作至今仍具有影响力,尤其是在日托和护理儿童的设置中。
9. 博尔比的依恋理论
约翰·博尔比是英国精神科医生和精神分析师,以他的依恋理论而闻名,他认为儿童需要与至少一位照顾者建立积极关系才能正常发展。他还做了大量工作来阐述分离焦虑。
根据博尔比的理论,有四种依恋风格:
- 安全依恋: 理想的依恋类型,个人对他们的关系感到确信,并能够帮助伴侣,同时也能够保持一定的距离,非常自信和舒适。
- 回避依恋: 对关系采取一种疏离的方法,亲密和情感投资被视为危险。在关系中的困难时期,直觉是向对方撤退。
- 焦虑依恋: 焦虑依恋是强迫性的,需要不断的保证,轻微的不便被视为威胁,进而导致通常充满愤怒的强烈反应。
这些依恋风格受到我们最早经历的影响,并且影响成年关系。然而,在成年期,个人可以通过个人成长改变依恋风格。
博尔比利用缺失模型解释母亲缺失的危害。在他给世界卫生组织(WHO)的著名报告中,博尔比写到,早期儿童时期母亲缺失的影响类似于“婴儿缺乏维生素D”。换句话说,母亲缺失对正常发展的危害与缺乏维生素D相同 (Duniec & Raz, 2011).
在认知方面,博尔比断言,依恋的形成需要某些认知过程,例如心理表征(环境、自我和照顾者),这些过程反过来又受到经验的影响。
博尔比的理论也探讨了依恋方面的其他认知过程,包括 (Cassidy & Shaver, 2002):
- 辨别学习
- 非意识处理
- 选择性注意
- 记忆
- 解释偏见
- 物体永久性
博尔比的工作对许多机构产生了影响,从精神病院到照护设置,至今继续启发研究育儿、关系甚至与焦虑相关的障碍的研究者 (Rholes, Simpson, & Friedman, 2006) (Xue et al., 2018).
10.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
马斯洛提出了一个需求层次,从基本需求(如食物)到更抽象/更高层次的需求(如自尊)。他建立了一个逐步的需求列表,个体需要依次满足这些需求,以便完全发展并实现自我实现。
为了使儿童能够满足他们更高层次的需求,他们的基本和必要需求必须首先得到满足,例如安全和其他生理需求,如睡眠和饮水。因此,马斯洛对发展心理学的贡献是提出个体只有在需求层次的下级没有缺失的情况下才能专注于成长。
值得注意的是,马斯洛断言,需求并不需要在100%满足的情况下才能转到下一个需求。事实上,马斯洛认为大多数个体的基本需求都是部分满足的。因此,把需求看作是百分比,满意水平足够好,可能更为准确。此外,当新的需求出现时,并不是立即发生,而是一个缓慢逐步的过程 (Bland & DeRobertis, 2017).
教育者牢记马斯洛的理论,理解儿童感到安全和舒适的重要性,以便能够进一步发展和学习。
11. 玛丽·阿因斯沃斯关于母婴依恋的理论
阿因斯沃思因开发了一种通过“陌生情境程序”测量依恋风格的实验方法而闻名,而此程序已成为评估婴儿依恋风格的金标准。
阿因斯沃思重视母婴依恋对发展的影响。她的理论表明,取决于婴儿在一岁时与母亲之间的依恋方式,会影响后续发展各方面。这是因为婴儿对母亲的行为影响他们组织与周围环境的行为方式。阿因斯沃思承认依恋可能随着时间或重大事件而变化,婴儿生活中的其他人物也同样重要(不仅仅是母亲)。
在陌生情境实验中,子女在多种情况下被观察,以确定他们在母亲在场和缺席时的行为,共计有8个场景,持续21分钟。在母亲缺席期间观察到的压力反应,以及重聚阶段的行为。阿因斯沃思注意到,在母亲的存在和缺席期间,三种依恋类型之间的显著差异。
为了确定和分类依恋的性质,在观察期考虑了四个行为方面:
- 在整个实验中的探索水平(例如使用新玩具)
- 在照顾者离去时儿童的反应类型
- 孩子在与陌生人独自待在一起时所经历的焦虑程度
- 孩子与照顾者重聚时的行为
基于这四个行为领域,幼儿可以被分类为三种依恋类型之一(在理论扩展时后来增加了无组织类型) (Ainsworth, 1979):
- 安全依恋: 表现出安全依恋的孩子在照顾者在场时自由探索环境,并且与陌生人交往。当照顾者离开时,孩子明显感到不安,照顾者回归时很高兴。
- 焦虑-回避依恋: 具有这种依恋风格的孩子,无论其照顾者是否在场,都不会表现出探索性行为。在分离后,这些孩子不会表现出痛苦,可能甚至忽视照顾者的归来。
- 焦虑-矛盾/抵抗依恋: 焦虑-矛盾的儿童在与照顾者分开之前就会表现出困扰。在照顾者回来说话时,孩子会变得粘人且难以安抚。在这些孩子身上,可以观察到敌意和无助感 (Ainsworth & Bell, 1981).
- 无组织依恋: 这种依恋类型是由阿因斯沃斯的团队发展起来的,但仍然可以追溯到博尔比的工作 (Reisz, Duschinsky, & Siegel, 2017). 无组织依恋指的是在实验的压力阶段出现的协调不良的动作,似乎具有刻板的性质,例如头歪头等。
12. 尤里·布朗芬布伦纳的生态系统理论
布朗芬布伦纳的生态系统理论 (Hertler et al., 2018) 概述了五个相互关联的系统,互相影响,并反过来影响儿童发展。这些系统按对儿童影响的程度进行组织和列出:
- 微系统: 理论的第一级,其影响最为显著,因为它涵盖儿童每天接触的事物,如家庭、朋友、学校和日托。
- 中系统: 这一层级涉及儿童的微系统如何彼此影响。中系统实质上是微系统的集合。例如,儿童的老师可以与他们的父母沟通,从而影响儿童的发展。
- 外系统: 外系统包括所有对儿童没有直接影响的正式和非正式社会结构,但可能影响其微系统。外系统的类型包括:父母的朋友和工作地点、媒体、邻里及大家庭。想象一下,如果孩子的父母在工作中与老板发生争执或问题,这可能间接(负面)影响儿童的发展。
- 宏观系统: 宏观系统包含文化的意识形态和态度,以及儿童所属社会的其他方面。宏观系统更为抽象,并不是一个特定的环境。示例包括:种族、文化意识形态、社会经济地位和地理位置。例如,生活在第三世界国家的儿童发展与生活在富裕国家的儿童有所不同。
- 时间系统: 最后一个系统捕捉时间因素和环境如何随时间变化,从而最终影响儿童的发展。该系统包括重大生活变化和历史事件,例如搬到新家、上新学校或父母离婚。
13. 阿尔伯特·班杜拉的社会学习/认知理论
班杜拉解释说,小孩子不仅通过条件作用(正如斯金纳所主张的那样)学习,还通过观察和模仿,这表明社会影响在学习和发展中的重要性。因此,模仿或复制他人的行为对人类发展和成长非常重要。
在班杜拉之前,其他人已经通过心理分析理论和刺激反应学习阐述了发展过程中社会因素的重要性,例如罗伯特·西尔斯。然而,班杜拉对这种方法不以为然,真正把社会学习理论引领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从认知和信息处理的角度来看待它 (Grusec, 1994).
除了发展社会学习理论外,班杜拉还以建立观察学习的概念、自我效能的构建以及进行著名的博宝娃实验而闻名。他还对攻击性进行了广泛研究。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指出,学习可以通过三种刺激模型发生:
- 现场模型: 目标行为是由在儿童/学生面前的人直接模仿的。
- 语言指导模型: 期望的行为通过语言进行描述,因此个体被指导怎样执行该行为。
- 象征模型: 该行为由真实(或虚构)的角色在电影、电视、互联网、广播等中执行。
接下来,班杜拉列出了进行观察学习所需的四个认知过程:
- 注意: 儿童必须注意到模仿的行为。值得注意的是,个体能力影响儿童注意力的集中程度,例如以往的表现或认知能力。此外,事件的性质也会起到作用,比如事件的新颖性、相关性或情感吸引力。
- 保持: 接下来,行为需要存储在记忆中,并在时候到来时重新提取。使这一阶段得以实现的认知过程是视觉和语言的。
- 再现: 儿童必须能够执行和表现该行为。在这一阶段,反馈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因为技能和能力涉及到执行目标行为。
- 动机: 最后,个体需要有动机(通过一个原因或刺激)去重现该行为。动机不仅可能通过奖励或惩罚等行为实践来影响,也可以通过环境和社会因素来激励。
最终,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被称为社会认知理论,因为他的工作采取了更全面的方式,对人类认知进行了全面的视角。
班杜拉的工作被认为是弥合了行为主义和认知心理学之间的差距。如今,班杜拉对发展心理学的贡献依然影响着全球的研究人员甚至是教师,因为模仿和观察学习的重要性在知识习得的形成中得到认可 (Rumjaun & Narod, 2020).
14. 劳伦斯·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的六个阶段
科尔伯格关于道德发展的理论基于皮亚杰的道德发展工作,但科尔伯格对这一理论进行了扩展,进一步发展了他关于儿童如何形成道德推理的观点。道德发展行动的例子是当儿童被要求在家中做家务,但询问父母这样做的好处,此时父母会解释说帮助是相互的,因此如果孩子打扫了房子,他们会以某种方式获益,比如获得零花钱。
科尔伯格的理论解释了儿童和个体在发展道德推理和道德的过程中遵循的六个提议阶段(每个水平有两个子阶段)。发展道德逻辑的主要动力是寻求和维持正义的动机。
- 第一层级:前习俗道德: 持续到孩子大约9岁左右,其道德观基于成年人标准和对规则破坏的学习后果。
- 第一阶段 - 服从与惩罚取向: 孩子通过表现良好避免惩罚,惩罚仅限于不良行为。
- 第二阶段 - 个人主义与交换: 孩子意识到有不止一种正确的观点,人们有不同的视角。
- 第二层级:习俗道德: 接受社会和习俗规范,尤其是其群体的规范。几乎没有挑战或质疑。
- 第三阶段 - 良好的个人关系: 个体担心他人是否认为他们是好人,因此获得认可是重要的。
- 第四阶段 - 维护社会秩序: 个体越来越意识到社会整体的规则,并遵守法律。
- 第三层级:后习俗道德: 根据科尔伯格的大多数人未能达到这些阶段,因为他们没有发展出后习俗道德所需的抽象思维。在这些阶段,个体开始理解抽象和普遍的伦理法则,如人类尊严和生命的保全。
- 第五阶段 - 社会契约与个人权利: 个体意识到对错的复杂性,例如,有时对大多数人好的事情可能不会满足个体的最大利益,这在海因茨困境中得到了说明。
- 第六阶段 - 普遍原则: 在这一阶段,个体形成了自己的道德观和指导原则,可能不会直接反映法律。一个人会准备捍卫这些原则,即使面临不赞成或在极端情况下,入狱。
科尔伯格承认,这一理论复杂且难以证明,由于其经验和哲学性质,然而他促使研究者深入研究以验证这一理论 (Kohlberg & Hersh, 1977).
15. 保罗·巴尔特斯的生命周期发展理论
巴尔特斯的终身发展理论的核心观点是发展是一个终生现象。巴尔特斯的生命周期发展理论有七个概念来塑造它:
- 生命周期发展: 这一理论的关键是发展不受年龄限制,并且在所有生命周期阶段中发生。
- 多方向性: 指行为系统的发展,有些可能提高,有些可能功能下降。
- 发展为增益/损失: 发展不是一个简单的线性过程。相反,它是一个由增益(即成长)和损失(即衰退)组成的渐进旅程。
- 可塑性: 心理发展因个体而异,因此巴尔特斯的理论提醒人们,正常发展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因此是可塑的。
- 历史嵌入性: 发展还受到历史和文化条件的影响,因此历史和事件的演变在个体发展中发挥作用。
- 语境主义作为范式: 个体发展受到三个影响重大的发展系统的影响,即:年龄分级系统、历史分级系统和非规范系统。
- 发展领域为多学科: 最后,巴尔特斯坚持认为,发展研究应该作为一个多学科的领域,考虑生物学和社会学等相关学科。巴尔特斯认为,仅考虑心理学视角会对生命周期发展的理解产生有限且部分的认识。
生命周期发展理论如何解释复杂现象的清晰实例展示在下图中。巴尔特斯将著名的流体和水晶智力的心理测量理论与他理论轨迹中的不同形式的智力相符合,查看下图 (Baltes, 1987):
结论
总而言之,这些理论继续塑造和影响着至今的发展心理学领域的研究者。不仅如此,这些发展理论也深刻影响了教育系统,许多理论已被纳入课程和日常实践。如果没有这些研究者的累积努力,心理学领域不会发展到今天这个地步。
参考文献
Ainsworth, M. S. (1979). Infant–mother attachment. American psychologist, 34(10), 932.
Ainsworth, M. D. S., & Bell, S. M. (1981). 5. Attachment, Exploration, and Separation: Illustrated by the Behavior of One-Year-Olds in a Strange Situation. In The life cycle (pp. 57-71).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Austrian, S. G. (Ed.). (2008). Developmental theories through the life cycle.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Baltes, P. B. (1987). Theoretical propositions of life-span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On the dynamics between growth and decline.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23(5), 611.
Bhagat, V., Haque, M., & Jaalam, K. (2018). Enrich schematization in children: Play as the tool for cognitive development. Journal of Applied Pharmaceutical Science, 8(7), 128-131.
Bland, A. M., & DeRobertis, E. M. (2020). Maslow’s unacknowledged contributions to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Journal of Humanistic Psychology, 60(6), 934-958.
Cassidy, J., & Shaver, P. R. (Eds.). (2002). Handbook of attachment: Theory, research, and clinical applications. Rough Guides.
Daneshfar, S., & Moharami, M. (2018). Dynamic assessment in Vygotsky's sociocultural theory: Origins and main concepts. Journal of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9(3), 600-607.
Douvan, E. (1997). Erik Erikson: Critical times, critical theory. Child psychiatry and human development, 28(1), 15-21.
Duniec, E., & Raz, M. (2011). Vitamins for the soul: John Bowlby’s thesis of maternal deprivation, biomedical metaphors and the deficiency model of disease. History of Psychiatry, 22(1), 93-107.
Erikson, E. H. (1956). The problem of ego identity.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Psychoanalytic Association, 4(1), 56-121.
Haggbloom, S. J., Warnick, R., Warnick, J. E., Jones, V. K., Yarbrough, G. L., Russell, T. M., ... & Monte, E. (2002). The 100 most eminent psychologists of the 20th century. Review of General Psychology, 6(2), 139-152.
Harlow, H. F., Dodsworth, R. O., & Harlow, M. K. (1965). Total social isolation in monkeys.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54(1), 90-97.
Hertler, S. C., Figueredo, A. J., Peñaherrera-Aguirre, M., & Fernandes, H. B. (2018). Urie Bronfenbrenner: Toward an evolutionary ecological systems theory. In Life history evolution (pp. 323-339). Palgrave Macmillan, Cham.
Kohlberg, L., & Hersh, R. H. (1977). Moral development: A review of the theory. Theory into practice, 16(2), 53-59.
Marginson, S., & Dang, T. K. A. (2017). Vygotsky’s sociocultural theory in the context of globalization. Asia Pacific Journal of Education, 37(1), 116-129.
Michel, G. F., & Moore, C. L. (1995). Developmental psychobiology: An interdisciplinary science. MIT press.
Rholes, W. S., Simpson, J. A., & Friedman, M. (2006). Avoidant attachment and the experience of parenting.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32(3), 275-285.
Rumjaun, A., & Narod, F. (2020). Social Learning Theory—Albert Bandura. In Science education in theory and practice(pp. 85-99). Springer, Cham.
Saracho, O. N., & Evans, R. (2021). Theorists and their developmental theories. Early Child Development and Care, 191(7-8), 993-1001.
Sundberg, M. L., & Michael, J. (2001). The benefits of Skinner’s analysis of verbal behavior for children with autism. Behavior modification, 25(5), 698-724.
Xue, Y., Xu, Z. Y., Zaroff, C., Chi, P., Du, H., Ungvari, G. S., ... & Xiang, Y. T. (2018). Associations of differentiation of self and adult attachment in individuals with anxiety‐related disorders. Perspectives in psychiatric care, 54(1), 54-63.
Zhan, Z., He, W., Yi, X., & Ma, S. (2022). Effect of unplugged programming teaching aids on children’s Computational Thinking and classroom interaction: with respect to piaget’s four stages theory. Journal of Educational Computing Research, 07356331211057143.